李因笃的诗词,李因笃的作品-古诗词网

李因笃
李因笃,字子德,一字孔德,号天生,陕西富平东乡(今富平薛镇韩家村)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自幼聪敏,博学强记,遍读经史诸子,尤谙经学要旨,精于音韵,长于诗词,诗逼杜甫,兼通音律,崇尚实学,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音韵学家、诗人。被时人称为不涉仕途的华夏“四布衣”之一。康熙十八年(1679年)荐鸿博授检讨。尝辨秦中碑版极有依据。行、楷书用笔秃率,意近颜真卿。著《古今韵考》《受祺堂诗文集》《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

永明奇后阁谒九莲观音为神宗母孝定李太后恭制长歌

[清]李因笃

太行西北山北来,中有凌空之高台。
月挂苍岩龙虎啸,云生赤迹风雷哀。
千松万松立窈窕,十步五步行徘徊。
纵目清凉在霄汉,抠衣灵鹫逼蓬莱。
鹫岭后阁屹如峰,九莲阁中瞻圣容。
庄严具足得未有,草莽何知争为恭。
炎山忽飘孤屿雪,静夜时落翠微钟。
秋色苍茫吊余址,夕阳明灭怀故封。
神宗垂拱五十载,太后斋居多光彩。
内启祠尝恩不遗,旁搜象教力仍逮。
五台禅龛近京辅,两宫敕赐兼鼎鼐。
时移物换凋碧梧,篆冷灰飞逐沧海。
出门惟睹白雪飞,涧水松风听不违。
攀弓抱剑悲相向,鹤驾鸾旂久未归。
此刹翻同灵光在,他年仿佛魂魄依。
君不见画壁金铺光照眼,贝花隐隐发灵机。

纪别三章(将往雁门。) 其三

[清]李因笃

小子复牵衣,岐路含百虑。
不知行何方,强欲偕我御。
念当远乖离,何忍挥之去。
悲哉游子吟,斯须哀乐具。
中怀如悬旌,摇摇不得住。
依依天属亲,抚事愧童孺(三章不外一真字。)。

答友见锡鬯垂示山左见怀之篇

[清]李因笃

燕市陈情客未还,故人相见慰愁颜。曾迟剑舄京华外,却赋榛苓海岱间。

存没诸公皆断梗,乱离九塞各严关。尚须前箸呼闾阊,西望白云何处山。

亭林先生寓曲沃卧病小愈走书相闻即遣使起居奉诗 其三

[清]李因笃

五十知非似醉醒,柴门寂寞画长扃。
古人何可欺毛义,吾道将无愧管宁。
豳俗好风吹举趾,汉时明月照传经。
鸣车整旆西归日,户外寒融柳色青。

亭林先生寓曲沃卧病小愈走书相闻即遣使起居奉诗 其二

[清]李因笃

王路风流缟带长,霸图聊托晋初乡。
遗音西国思千里,老眼中原泪数行。
春逼梦随池草绿,腊残清引阁梅芳。
曾论徽祀虚笾豆,许傍新宫自筑堂(先生有约,居云台观朱子祠内。)。

亭林先生寓曲沃卧病小愈走书相闻即遣使起居奉诗 其一

[清]李因笃

涧树东连岳树深,先生前寓华阴。
相思北接太行岑。
《蒹葭》傥触居关兴,《蟋蟀》偏工入冀吟。
世易繁霜应有道,天留硕果定何心。
晨星落落长蒿目,忍使寻盟负断金。

边上

[清]李因笃

萧关城堞望中分,鹿苑干戈道上闻。
野霁卷芦吹白日,霜清驱马下黄云。
征西尽撤三千戍,镇朔遥归十万军。
谁抱遗弓攀鹤表,赐冠空满鵔鸃群。

程义士婴墓 其一

[清]李因笃

国士蒸尝阔,孤坟意外逢。
碧生沿郭树,寒彻下方钟。
谷势包宁武,河流撼秀容。
郡人疏掌记,遗恨满西峰。

寄朱学士沧起先生

[清]李因笃

宗邦怀旧德,蟋蟀久悠然。
一老祝融裔,千春姑射仙。
人才推正始,物望待承边。
试问甘蔬食,禅栖四十年。

题世胄都指挥使崔公汝明像

[清]李因笃

高皇养士三百秋,卫帅食恩等通侯。
铭钟书帛列上第,金樽玉案罗群羞。
一朝河上度欃氛,虎啸崤函不忍闻。
赤帜无色鼓声死,婴城惟有崔将军。
将军开国世家子,轻裘缓带谈经史。
吹篪时过大司农(自注:公兄抑庵尚书。),北斗西豪俱在此。
昭阳之冬月无阳,野斗豺虎色玄黄。
决眦不知有锋刃,疾呼白日生冰霜。
臣矢已穷力战久,侧身誓天不相负。
已拚先溅侍中血,宁料如生元帅首。
纷纷侍卫尽同朝,今何蕤萎昔何骄!
朝行出攻暮不返,岁寒松柏乃后凋。
后来传疑未传信,壶祠蠋墓无人问。
长留遗像天地间,勇者成仁懦者奋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