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无名氏-古诗词网

更新 2023-09-05    浏览 4588

木兰辞

[南北]无名氏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一声接着一声,木兰正对着房门织布。织布机停下来已没有声响,只听见木兰的声声叹息。

问木兰在想念着什么?问木兰在惦记着什么?我也没有在想念什么,我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夜看到了征兵文书,君王正大规模征募兵士。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卷上都写着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成年的儿子,木兰亦无年长的兄长。愿为此去买上马和马鞍,就此代替父亲去出征。

在东西市买骏马雕鞍,南北市买缰绳、嚼子和马鞭。清晨辞别了爹娘上路,到晚上露宿在黄河边。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奔腾的流水声。翌日清晨辞别黄河而去,晚上到达了黑山脚下。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万里行军奔赴前方的战场,像飞一样越过了一道道雄关峻岭。寒风中传来阵阵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在兵士的铠甲上。身经百战的将士,他们有的为国捐躯,有的最后得胜还乡。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堂上。给木兰记了一等功勋,赏赐的金银不计其数。君王问木兰还有什么愿望,木兰说不想做尚书郎。只想跨上千里马,回到我思念已久的家乡。

爹娘听说女儿回来,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对着门户开始梳妆打扮。小弟听说姐姐回来,磨刀霍霍准备杀猪宰羊。再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一坐我闺房西面的床。脱下从军时的战袍,换上从前女儿家的衣裳。在窗边梳起漂亮的发髻,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一个个都惊呆了。我们并肩作战这么多年,竟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据说分辨兔子雌雄的方法,是提起兔子耳朵悬于半空)雄兔的脚会时常乱动,雌兔会眯上眼睛。可若是它们一起并排向前跑,谁又能分辨出哪只是雄,哪只是雌呢?

作品介绍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此诗收入《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至唐代已广为传诵。

赏析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乐府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塑造了一位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女性形象。全文故事紧凑,节奏明快又富有悬念,末尾以大团圆作为故事结局,充满了浪漫英雄主义色彩。

故事从一声声叹息中开始,和当时大多数人家的女孩子一样,木兰开始织布来操持家务。但此刻的她心事重重,已全然忘记了织布。身为父母自然察觉到了木兰的异样,心想女儿家的心事,怕是多半与恋爱有关,急忙表现出关切。木兰嘴上回答没有什么惦念的,但她所惦念的却不是儿女之情。可汗大规模征兵,可见前方军情之紧急,征兵册上父亲的名字赫然在列,可父亲年老体衰,弟弟又尚未成年,面对关乎家与国的双重考验,木兰毅然决定替父出征,从此踏上了光辉的英雄之路。

当时的兵役制度是府兵制,参军的马匹和武器都是自备的,出发前自然要在集市上将这些采购齐全。告别了爹娘,身影离家乡越来越远,一路上昼行夜宿,征途是如此之漫长,心中仿佛还回荡着爹娘呼唤的声音,可听见的只有黄河的滔滔流水和燕然山的啾啾马鸣,战争已经迫在眉睫。

战争过程描写得简短精练,“万里”开头的两句犹如一篇长卷,描绘了从军生涯的大气豪迈;“朔气”、“寒光”让人感受到了在北境作战的凛冽寒风;历经残酷的无数次大小战役,能够生还,并直至胜利,也凸显了木兰的机智英勇。部队凯旋,天子论功行赏,“十二转”、“百千强”均表示木兰在战场上立下了极大的功勋,得到了丰厚的赏赐。面对朝廷许以的官位,木兰却不感兴趣,此刻归心似箭,只想驾着千里马速速还乡。

木兰还乡的场面充满了中国传统喜庆元素,也使英雄形象生活化,更加接地气。爹娘相扶出迎,姐姐梳理红妆,小弟杀猪宰羊,这场景仿佛姑娘即将出嫁一般,一家人整整齐齐,将欢乐气氛推向了高潮。从“开我东阁门”到“对镜帖花黄”等一系列动作,仿佛镜头快进一般,将木兰的急切与兴奋描写得淋漓尽致。当木兰以一个明艳动人的女郎形象款款走出闺房的一刻,伙伴们都惊慌得手足无措,看到这样的神反转,不由得在心中感叹:“人生大起大落得太快,真是太刺激了。”如果把《木兰诗》比作一部电影,那么最后一段生动形象的比喻,无疑就是结尾彩蛋了,使全诗愈发妙趣横生,让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