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李程也)-韩愈-古诗词网

更新 2024-02-15    浏览 4954

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李程也)

[唐]韩愈

盆城去鄂渚,风便一日耳。不枉故人书,无因帆江水。
故人辞礼闱,旌节镇江圻。而我窜逐者,龙钟初得归。
别来已三岁,望望长迢递。咫尺不相闻,平生那可计。
我齿落且尽,君鬓白几何。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譬如亲骨肉,宁免相可不。
我昔实愚蠢,不能降色辞。子犯亦有言,臣犹自知之。
公其务贳过,我亦请改事。桑榆倘可收,愿寄相思字。
译文及注释

盆城去鄂(è)(zhǔ),风便一日耳。
旅途中停靠的湓口城到鄂州您的治所,顺风只消一日,(但我还是不能去拜访专)。
除官:拜授新官。指元和十五年九月自袁州刺史召拜国子.监祭酒。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市。鄂岳李大夫:指鄂岳观察使李程。盆城:即湓城,又称湓口城,唐江州治所。鄂诸:鄂州,治今湖北武汉市武昌。鄂岳观察使治所在此。

不枉故人书,无因帆江水。
不是要枉费老友你的(情谊)书信,(我实在)没有什么理由(不好意思)扬帆去拜访您。
帆:挂帆,扬帆。

故人辞礼闱(wéi),知旌(jīng)节镇江圻。
(因为)您是辞别庙堂属,风光地做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礼闱:指礼部。李程于元和十三年四月拜礼部侍郎,六月出为鄂州刺史、鄂岳观察使。见《旧唐书》本传。江圻:江岸,指鄂州。

而我窜逐者,龙钟初得归
而我只是个被谪贬远地的人,老态龙钟了才能返回。

别来已三岁,望望长迢(tiáo)(dì)
距离上次离别已经三年了,在漫漫的时光长河里对彼此的思念是如此的急切。
望望:一望再望。表示盼望急切的意思。迢递:遥远。

咫尺不相闻,平生那可计。
如今近在迟尺,却不敢去探望,这在平生又是哪里会料想到会是这样呢?

我齿落且尽,君鬓白几何。
我的牙齿掉光了,您的鬓毛也白了许多。
鬓:全诗校:一作“须。”

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
我俩都已年过半百,来日苦短,恐是时日不多。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
少年人乐于结交新知己,老年人则思念昔日的老朋友。

譬如亲骨肉,宁免相可不。
你我就如亲兄弟一样,在之前共事之时也难免有合与不合。
相可不:相合与不合。

我昔实愚蠢,不能降色辞。
我过去实际上很愚蠢,对人脸色不好看,说话也不中听。

子犯亦有言,臣犹自知之。
就像晋文公的舅舅狐偃对晋文公道歉时说的那句话:“连我自己尚且知道有罪”。
子犯:即春秋晋国狐偃,晋公子重耳之舅,随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靠秦国帮助返国为君,行至黄河岸,“子犯以璧授公子日:‘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从此亡。”’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公其务贳过,我亦请改事。
希望您务必宽恕我的过错,我也期待着能像郑襄公对楚庄王求和时所说的那样,“重新事奉于您”。
贳:宽免。改事:《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围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谢罪,日:“使改事君,夷于九县,君之惠也,孤之愿也。”

桑榆(yú)倘可收,愿寄相思字。
我愿意通过这封书信,弥补我们友情上曾经的缺失。
桑榆可收:《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里比喻失之于前而得之于后。相思字:指书信。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以上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旅途中停靠的湓口城到鄂州您的治所,顺风只消一日,(但我还是不能去拜访专)。
不是要枉费老友你的(情谊)书信,(我实在)没有什么理由(不好意思)扬帆去拜访您。
(因为)您是辞别庙堂属,风光地做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而我只是个被谪贬远地的人,老态龙钟了才能返回。
距离上次离别已经三年了,在漫漫的时光长河里对彼此的思念是如此的急切。
如今近在迟尺,却不敢去探望,这在平生又是哪里会料想到会是这样呢?
我的牙齿掉光了,您的鬓毛也白了许多。
我俩都已年过半百,来日苦短,恐是时日不多。
少年人乐于结交新知己,老年人则思念昔日的老朋友。
你我就如亲兄弟一样,在之前共事之时也难免有合与不合。
我过去实际上很愚蠢,对人脸色不好看,说话也不中听。
就像晋文公的舅舅狐偃对晋文公道歉时说的那句话:“连我自己尚且知道有罪”。
希望您务必宽恕我的过错,我也期待着能像郑襄公对楚庄王求和时所说的那样,“重新事奉于您”。
我愿意通过这封书信,弥补我们友情上曾经的缺失。

注释
除官:拜授新官。指元和十五年九月自袁州刺史召拜国子.监祭酒。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市。鄂岳李大夫:指鄂岳观察使李程。
盆城:即湓城,又称湓口城,唐江州治所。鄂诸:鄂州,治今湖北武汉市武昌。鄂岳观察使治所在此。
帆:挂帆,扬帆。
礼闱:指礼部。李程于元和十三年四月拜礼部侍郎,六月出为鄂州刺史、鄂岳观察使。见《旧唐书》本传。
江圻:江岸,指鄂州。
望望:一望再望。表示盼望急切的意思。迢递:遥远。
鬓:全诗校:“一作须。”
相可不:相合与不合。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元和十三年,郑徐庆为详定礼乐使,公与李程为副使,或议论有所不合也。”
子犯:即春秋晋国狐偃,晋公子重耳之舅,随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靠秦国帮助返国为君,行至黄河岸,“子犯以璧授公子日:‘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从此亡。”’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贳:宽免。
改事:《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围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谢罪,日:“使改事君,夷于九县,君之惠也,孤之愿也。”
桑榆可收:《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里比喻失之于前而得之于后。
相思字:指书信。《文选·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一下言久离别。”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以上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作者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