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寿天刚柔-古诗词网

寿天刚柔

原文 翻译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俞,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故曰:“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名曰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气之病先后外内之应奈何?

  伯高答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臓,乃病臓。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筋脉,筋脉乃应。此形气外内之相应也。

  黄帝曰:刺之奈何?

  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黄帝曰:外内之病,难易之治,奈何?

  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臓者,刺之半其日。臓先病而形乃应者,刺之倍其日。此月(别本作外)内难易之应也。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寿夭,奈何?

  伯高答曰: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

  黄帝曰:何谓形之缓急?

  伯高答曰: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形充而皮肤急者则夭,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衰则危矣。若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骨小则夭矣。形充而大年,肉䐃坚而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气,而后以临病人,决生死。

  黄帝曰:余闻寿夭,无以度之。

  伯高答曰:墙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满三十而死。其有因加疾者,不及二十而死也。

  黄帝曰:形气之相胜,以立寿夭奈何?

  伯高答曰: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矣。

  黄帝曰:余闻刺有三变,何谓三变?

  伯高答曰: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

  黄帝曰:刺三变者奈何?

  伯高答曰: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

  黄帝曰:营卫寒痹之为病奈何?

  伯高答曰:营之生病也,寒热少气,血上下行。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忾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

  黄帝曰:刺寒痹内热奈何?

  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黄帝曰:药熨奈何?

  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㕮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熅中,封涂封,勿使泄。五日五夜,出绵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晬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谓内热也。

黄帝内经目录